如今企业由于自身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欠缺,以及管理方式和技术等因素无法完成全部的冷链物流活动,从而往往在经营过程中把冷链环节外包给第三方来服务,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所谓第三方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坊间所流传的“卖饭的不会被饿死”也并非字面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深层次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桩稳打稳赚的生意,近年的多项投资调查也表明食品、餐饮已经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按理说,伴随着这两个行业兴起的冷链物流应该是一派繁荣之景。然而,现实中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却是一批倒下去一批又兴起,周而复始,似乎没有几棵“常青树”,更难谈建立冷链物流的“商业帝国”。
许多物流企业欲转战冷链市场之后,分羹不得反尝“折翼之痛”,可能起步比较早的也有,但是一直生存至今的并不多。”
标准化是个大“盲区”
标准化问题是物流行业常提常新的话题,而对于冷链物流,面临最大的标准化问题莫过于冷链断裂,就像木桶效应一样,冷链的质量其实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链条断了,也就失去了冷链的意义。而这一行业很难保证品质的原因主要在于冷链的断裂。
比如奶制品、熟肉制品生产出来之后,要先进行打冷,中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按照原则性要求,产品从工厂到超市,甚至到消费者家中都应该保持在这个温度内。
但是,现实状况是很多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打冷时间就不够,也就是产品在工厂就不符合温度要求,这一块监管薄弱。
而且因为是集中送至第三方仓库,很多企业为节省成本常常选择自有车辆进行运输,自有车辆运输并不符合标准,到达第三方冷库时,温度已经上升到十多度,最终送达超市收货部,极有可能滞留在收货部,那种环境下,很多都是露天的,根本没有温度管理。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第三方物流只能管理一段,这一段之前与之后,第三方物流是管理不到的。
举个例子,一箱牛奶在外面晒了两个小时之后,再把它放进冷藏间,完全没有用,一旦产品脱冷之后,产品的本质已经发生改变,再把它还原至原来的温度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前端出现问题,第三方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浪费了。
目前,我国对于冷链物流没有严格的服务标准要求,虽然,一部分冷链企业自发组织编写了一些标准,但是由于缺失监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很难真正执行下去。
我国对于食品运输、库存管理、物流温度等没有清晰、严格的立法,这是一个空白。如果我们能像危险品物流一样,寻找具备专门资质的公司承接冷链物流,全程冷链都按严格的标准执行,‘从田园到餐桌’并非只是凭空想象的事情。
本文整理发布于互联网,并不代表“鹰智物流网”(http://www.yingzhi56.com/)观点,如有疑问,请联系鹰智物流网删除,更多有关发货技巧知识、骗术揭秘、物流信息资讯等,欢迎搜索关注“鹰智物流网”(yingzhi5656)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有合作意向,欢迎拨打平台免费电话咨询 400-039-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