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运输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新兴的行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因各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现实行驶情况的不同,产生了大量托运货物损害的赔偿纠纷。
损失赔偿的四大“千古之谜”你都破解了吗?
1.在何种情况下受损失方能进行索赔?
2.谁作为主体来进行赔偿?
3.谁作为客体来接受赔偿?
4赔偿按照什么标准来赔偿?
事实上,只要能把这四大类问题搞清楚,那么“物流货物损失如何赔偿”的疑虑就都迎刃而解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达到“在面对恶意索赔及无需己方赔偿的情况下,能够不赔或者少赔,以减少支出的方式来增大自己的利润”的预期目标吗?物流小分队暖心为您来支招!
货损的定义
物流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损失,可以看做一种风险。一般来说,单纯的运输合同在实务中比较少见,运输合同大多伴随着买卖合同的成立和应用,因此运输合同实际纠纷涉及到的主体不只有托运人和承运人两方,还有买受人一方。
所谓风险,是指在买卖过程中,由于不可归责于买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而致使标的物遭受毁损、灭失的情形。风险发生的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以及当事人不能预见的第三人的原因等。
风险负担,则指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出现风险时,损失责任的归属,即由哪一方承担损失:风险由买方负担的,无论标的物是毁损还是灭失,买方均不能免除给付价金的义务;风险由卖方负担的,如标的物已灭失,卖方返还对方全部价金。
应当明确的是,风险的发生应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如果标的物的毁损、灭失的风险系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则风险应由过错的当事人一方负担,不能适用风险负担的规则。
受损方进行索赔的条件
合同法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此条款表明,若双方最初没有约定,则一般情况下由承运人对货损承担责任,这是一般条款。但是有过错方若为托运人和收货人,则由其内部自由协商和追责,不涉及到承运人方面的责任问题。
货物本身的性质产生的损失也不由承运人承担,在运输合同建立之初,托运人本身就有将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特殊情况告知的义务,因此若托运人没有隐瞒,则其知晓可能造成的合理货损,此损失由其自身承担。
另一方面,若其对承运人进行了隐瞒,则此次货损是由于其个人过错造成,仍然由其个人承担这部分损失。
对于这部分不需要承运人承担的风险,承运人是绝对不需要进行担责的。同样,不可抗力产生的货损也不由承运人承担。
在托运人和承运人的双方关系中,承运人要承担的风险和不利与托运人是不对等的,为什么?
1.托运人多为个人,虽然也有大型企业的存在,但相对于整个物流运输行业来说,还是处于少数,而承运人则都为企业,虽然也有小型企业,也有挂靠形式的个人,但总归是有企业的,个人性质的大卡车只能存在于私运的狭小空间中且不被法律认可和保护,因此总的来说,双方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心理是不对等的,因此在风险承担上给予了托运人一些让步。
2.运输合同也是一种等价交换,托运人付出金钱,承运人付出时间、精力和物力,但在货物确实运输到目的地之前,仅有承运人一方得到了利益,因此在风险上给予承运人压力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给予托运人利益的提前实现。
延迟受领后货损的处理
若货物已运送到目的地,则在交付后风险转移,而若收货人逾期提货,无法完成交付,则风险仍然没有转移,此时若发生货损则仍由承运人一方进行赔偿,但这对于承运人明显不公。
因此承运人此时有两种选择:继续保管和提存货物。提存时则货物风险转移,不需要再进行实际交付。
赔偿数额的确定
合同法规定“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按照交付或者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法律、行政法规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对于赔偿数额,首先以双方协议为主,其次是交易习惯,最后才是给出一个兜底的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赔偿的目的是进行止损,而不是任由当事人借此进行讹诈,因此真正的赔付首先会进行机构估值,不能凭借任一方的一面之词而定义。
如果货物价值确实过大,则托运人有特意告知告知和进行保险购买的义务,否则单凭一般的货物运输费而需要承担过分的风险,对于承运人方面则是不公平的。
最后兜底为何是到达地的市场价格,则是对于托运人进行托运之后可能得到的商业利益进行保障,实际上是法律对于公平交易和市场贸易的支持。
鹰智物流网提醒:“法律是一种管理资源”,应当把法律风险管理机制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中去,尽量通过如下方式规避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1.签订合同,规定好各自权利义务。
2.货物运输最好购买保险,规避货物风险。
3.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流程和制度,避免人为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
4.加强员工法律知识学习,强化法律意识。
5.招聘专业法律人才审计合同。
6.聘请法律顾问。